发布时间:2021-08-19 16:32 浏览次数:次
饸饹古时称“河漏”。元代王祯《农书》中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也许是转音所致,“河漏”逐渐被叫作“饸饹”。“饸饹”的正确读音为“hé le”,方言往往读作“huó luo”。饸饹是我国北方最常见的面食之一,广泛的流传在陕西咸阳、宝鸡、铜川等关中地区及山西、河南、甘肃等地。
咸阳永寿饸饹的特点是粗、长、韧。“粗”是因轧饸饹的“床子”( 一种木头和钢铁制成的工具)的眼儿粗;“长”是因饸饹床子的腔筒深;“韧”则是因面和得劲儿足、弹性强,入口滑溜且筋道耐嚼。永寿人性情刚直,胸怀豁达,意志坚韧,吃饸饹恰合脾性,正对胃口。这一合一对,便合对出了吃食的热闹和欢喜、乡情的浓郁和绵长。
与凉调饸饹相比,浇汤饸饹则以汤煎、油厚、辣子汪也深受永寿人喜爱。这汤油而不腻,浓而不烈;一碗浇汤饸饹,看着就喜庆,吃着更热闹。浇汤饸饹的吃法很讲究——先用口轻轻地把漂在汤上面的油和菜末吹开,啜一小口汤抿着嘴品咂品咂;再挑起少许几条饸饹在油里搅缠搅缠,然后再一截儿一截儿慢慢往嘴里吸——这一套“吃功”作罢,饸饹没了,菜末没了,汤里的油也没了,只剩下半碗清汤寡水。这时你看那吃者:满头大汗,满脸通红,满嘴红油辣子,就是旁人看着也觉着舒服!每当中午,在“八队食堂”、“长寿食堂”等那些以饸饹为主食且顾客盈门的饭馆里,一声紧似一声的吸溜、一口细似一口的品咂相互交织,演奏着这座古老的山城独有的一曲饮食交响乐!
人的胃是有感情的。胃的这种对它所认可并喜好的食物的感情甚至比人对人的感情还要真挚、浓烈而永久!毛泽东终生爱吃辣椒,邓小平长年爱吃回锅肉和泡菜……食物的口感承载着乡情的味道,而乡情的味道在我们记忆里的土壤里植根最深。对一直生活在永寿的人来说,饭食里有了这筋道柔韧的饸饹陪伴,再平常琐碎的日子似乎也觉着踏实、富足、温暖且有滋有味;对离开永寿客居他地而又眷恋故乡的人来说,饸饹则是一条线,一次次在梦里穿缀着久违的相逢——自己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主办单位:永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永寿县电子政务信息中心